经济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开展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教研活动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为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3月22日下午,经济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6名教师开展了以“课程思政融入《经济法基础》教学的探索研究”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各位教师围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展开讨论,对课程思政融入《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本次教研活动由王美佳老师主持,参与教研活动讨论的教师有秦爽、徐睿、程亚玲、张海鹰、咸苏娜。
王美佳老师提出,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对《经济法基础》课程的要求逐年增高,仅仅理论知识培养和专业技能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育标准,同时,《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也需要培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良好职业素养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张海鹰老师认为,《经济法基础》教学引入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育对社会有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立德树人教育贯穿于职业素质培养的全过程是当下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秦爽老师认为, “课程思政”是通过系统全面的融合性讲解,使学生对基本职业道德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树立起大局意识和责任观,更好地完成为社会贡献具有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复合型人才的根本任务。徐睿老师表示,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实现双元育人,创新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突出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综合职业能力、会计信息与大数据处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咸苏娜老师认为,对“课程思政”的概念性和目标认知的提升是高校教师的迫切需要,对其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会导致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质量不高。因此,不断学习认识、深度融合教学框架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对《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思想与人文认知的有效提升,也是提升教学效能、深化课程体系内涵的有效手段。程亚玲老师说,在《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经常性引入多种经典案例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对学习《经济法基础》课程的兴趣,许多与经济法相关的经典案例与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密切联系。
撰稿人:王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