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师范教育学院职教周系列活动一 :“承薪火,引新苗向光,续传承之焰”——第六届兴边富民支教团成员赵宇博

2025年05月14日 13:47 赵宇博 点击:[]

  甘守杏坛,焚膏继晷不倦;乐栽桃李,沥血呕心未休。

  大家好,我是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师范教育学院2022级小学语文教育2班学生赵宇博,第六届兴边富民计划支教团成员。目前正在为即将启程的支教工作做准备,谨以此文向大家汇报我在校期间的成长历程与对支教生活的憧憬。

  三年前,带着对文学的热爱与对教师职业的憧憬,作为一名理科生的我放弃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报名了本校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于同年九月进入学校学习。那一天,我在笔记本上工整写下“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这句跨越千年的规训于我而言既是荣誉,也是鞭策。




  农垦三年,平凡又特殊。

  专业课的学习为我奠定了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基础,古代文学课上的诸子散文、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上的小说、戏剧、现代诗;外国文学、儿童文学……这些前人的智慧结晶都将化作语文课堂上的旁征博引和教学设计中的别出心裁。现代汉语课上的语音、文字、语法规范;古代汉语课上的古文字、古语法;写作课上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教法课上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这些专业内容终会成为语文教师的扎实功底。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理论、教育法规的严谨法条、班级管理的基本技巧……这都是一名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可以说,三年的学习过程就是我从临渊羡鱼转为退而结网的过程,三年时间结成的这张大网最终帮我网住了教师资格证书,取得了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条件。

  专业老师们对我的培养并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还有潜移默化间对我道德作风、思想观念产生的正向影响。敦厚周慎、严慈相济的刘秀红老师,幽默诙谐、爱开玩笑的汪铁楠老师,爽朗大方的王宏宇老师,严谨认真的马成老师,平易近人的刘帅老师,精致得体的唐海宏老师,知识渊博的姜志刚老师,包括从未在课堂上相遇的张莉岩老师和宋丹琪老师……每一名老师都是一样的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尤其是吴宇菲老师,正如专业带头人刘秀红老师所说“吴宇菲老师就像一个太阳,温暖着身边的人。”作为我的学业导师,三年间吴老师在我面对挑战时的鼓励;遇到困难时的指导;取得成绩后的表扬……每一帧都是我记忆里无法抹去的光彩。所以,此处我要感谢老师们的悉心培养、不吝赐教。


  当然,对我产生影响的并不仅仅是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还有学校的隐性课程。三年里,每次走进行知楼,陶行知先生的警句箴言都如同晨钟暮鼓涤荡我的心灵。一楼到二楼楼梯拐角位置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学院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育工作者自省自新的不二法宝。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教学用具和教学方法在不断推陈出新,但这些道德箴言却注定万古常新。这方面受益匪浅,要感谢学院领导的良苦用心。

  两年前,怀着多年来对党组织的向往,我参与了学院开办的业余党校培训,在支部书记和党员老师们的培养引领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高度,最终于去年11月经支部大会表决通过发展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在给组织的思想汇报中写道:“教师党员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己任,坚守教育阵地,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培养新生力量。”其实当时并没有想过,这么快就能得到一个践行这句话的机会。

  去年九月,为了贯彻落实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兴边富民计划工作部署,学校面向全体应届毕业生选拔兴边富民大学生支教团成员,得到此消息的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本次选拔,并以笔试面试成绩第一的成绩成功入选支教团。

  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哈尔滨人,我可以直观感受到近年来家乡的发展情况,虽然由工业省转为农业省以来对国家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但经济发展确实不如从前,教育资源较之以前也有所降低。

  之前有一句话我听了很受触动“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家乡摆脱贫困。”无独有偶,今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上人大代表赵昭也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考上大学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离开落后的家乡,而是要回来改变家乡!”

  诚然,我的家乡算不上落后,但部分偏远市县的教育资源依旧薄弱。往小看哈尔滨是我的家乡,往大看黑龙江省就是我的家乡,偏远市县也是我家乡的一部分,那里生活着我们的同胞。作为一名黑龙江人,我认为我有义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可以说,这个支教的机会不仅给了我践行自己话语的平台,也给了我一个回报自己家乡的方式。

  回首望去,以上几点应该是我在大学期间取得的自身最满意的成果,至于其他的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及各类赛事奖项不胜枚举,则不在此处一一列举。


  新时代,新征程。三尺讲台的坚守仍在延续,当退休教师把教具郑重交到新人手中,当乡村教师带着留守儿童拨通连接大山外的数字纽带,教育的火种便在掌心与掌心之间跳跃,在岁月与岁月深处长明。

  这不是一个人的燃烧,而是千万簇微光的汇聚——以时光为纸,以心血为墨,在三尺讲台上续写着“百年树人”的永恒诗篇。师范生们,加油吧,路就在脚下!


上一条:师范教育学院职教周系列活动二:师范教育学院举办“师范薪火传文化,民族同心绽芳华”校园民族文化交流活动 下一条:师范教育学院党支部开展“强化作风建设、筑牢纪律防线”主题党日活动

关闭

 
 

版权所有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