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来自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70余名学子在教师带领下,深入北大荒垦丰种业宾西园区,开启了一场知识与产业深度碰撞的实践之旅。这不仅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堂将教学课堂搬进产业前沿的生动实践课,为学校“双高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为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技能人才打开了新视野。


从“数字展厅”到“基因密码”:课堂在产业链上延伸
在垦丰信息中心,种业发展的恢弘画卷在学生眼前展开。当工作人员详解黑龙江省各积温带明星水稻、玉米与大豆品种的丰产潜力与抗病特性时,课堂的边界已被打破——产量数字、抗病指数、种植技巧不再是教材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产业一线的真实脉搏。一位种子专业学生感慨:“屏幕上的品种数据,突然就对应上了黑土地上的丰收景象。”

研发中心则让学子们触摸到种业科技的“最强大脑”。种子健康、生理生化、基因检测实验室里,高端仪器与科研人员的专注身影,揭示了“一粒好种”背后严苛的科技筛选。师生们与技术人员围绕种子包衣、基因技术展开热烈交流;教师们更就专业人才培养、实验室共建等议题与企业技术骨干深入探讨,教育链与创新链在此刻紧密契合。

“智能工厂”震撼教学:见证一粒种子的工业化旅程
在现代化玉米种子加工中心,师生们沿着生产线,亲眼目睹了玉米果穗从烘干、脱粒、存储,到精密精选、智能包衣、包装出库的全过程。这条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正是垦丰打造“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生产加工体系”的缩影,其严格的ISO质量管理体系和全程可追溯机制,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质量就是生命”专业课。

产教同频共振:共育现代农业“新农人”
“把课堂搬到这样的智能化工厂和顶级实验室,学生能直观感受到行业的高度和未来方向,这对他们职业认同感和技能提升至关重要。”带队教师深有感触。垦丰技术负责人同样表示:“产教深度融合是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人才的关键。我们欢迎院校师生常来交流,共同为种业振兴播下人才的‘金种子’。”
此次垦丰之行,是一次职业教育与产业前沿的“零距离”接触。它深刻表明,让学子们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思考、成长,才能真正培养出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现代农业“新农人”。只有将教学的根须深扎产业的沃土,使课程体系与技术创新同频、实训平台与智能工厂对接、教师成长与工程师培养共振,产教融合便成为撬动“双高建设”的战略支点。它不仅重塑了人才培养模式,更在解构“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的根本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