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帆远航写华章
——来自农垦职业学院的报道
在哈尔滨市江北大学城中心地带,有个站点叫“农垦”,这是人们对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的简称。“农垦”也因为这个学院俨然成为坚守传统、严格管理的标志。走进容纳近7500名在校生的“农垦”转一转,教学楼、实训楼、北大荒现代农业实训示范园、培训中心、体育馆、标准塑胶运动场等高低错落、排列有序,到处都洋溢着人性化的理念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参观一下食品、药品、护理、教育、农业等实验实训中心,它们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可谓首屈一指,有仿真建成的护士站、幼儿园,有按一定比例微缩特制的酿酒、肉制品、乳制品生产线,有直接连通建三江现代化大农业现场的远程数字化教室……这是一座现代化、花园式的大学校园。
以先进的理念建院
作为垦区兴办的第一所高职院校,北大荒丰富的精神资源,严格的管理制度,朴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对学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自成立那天起,农垦职业学院就始终涌动着北大荒人拼搏创新的血脉:2001年晋升高职;2003年整体搬迁至哈尔滨;2006年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201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首批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并牵头组建黑龙江农垦职业教育集团,是理事长单位;2013年参与省部共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
拓荒中诞生,创业中成长。2008年,学院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组建后,明确提出坚持以北大荒精神办学育人,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积极为垦区培养落地型实用人才。学院注重探索和挖掘自身的特色、积蕴,凝练办学理念和精神,总结提炼出“艰苦奋斗、求实创新、敬业奉献、和谐发展”的学院精神和“励志笃学,德厚技强”的校训,实施“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特色强院”发展战略,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建设、效益建设、文化建设,形成了“弘扬北大荒精神,培养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办学特色。
衣上征尘犹未洗,跃马扬鞭再奋蹄。如果说,晋升高职、搬迁哈市是学院发展的重要拐点,那么,迁校11年的创新与发展,则展现了学院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的丰硕成果。
以高质量办学立院
专业建设更加坚实。近年来,农垦职业学院围绕垦区和龙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合理设置、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紧贴产业建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以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为核心,建立了农业、食品、药品、建筑、护理、经管、教育、计算机与艺术传媒八大专业群、44个专业,有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14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为助推垦区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学院充分发挥食品专业优势,加强专业带头人建设,全力打造食品安全检测培训基地。学院是省食品类专业教指委会长单位,有国家食品工业行指委委员1人,省食品类教指委主任1人、秘书长1人,省级以上食品类专业协会理事4人、委员5人;建有省级食品类专业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在校建立检测大师工作室、焙烤大师工作室;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被列入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师资力量日益雄厚。学院积极开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为重点,加强团队建设,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学院拥有335名专任教师,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40人,硕士、博士学位教师140人,“双师”素质教师231人,外聘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80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新秀和能手9人。近5年来,学院立项省级课题192项,主编、参编教材79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26篇,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院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请进来”、“走出去”,邀请行业企业的一线专家深度参与,积极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探索出“2+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多多集团市场营销班”、“商贸集团粮食物流班”、“绿色食品店长班”、“完达山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班”等订单式培养。依托垦区办学的行业优势和校友资源,学院在师资、教学资源、实习实训等方面与垦区各大龙头企业、管理局等共建共享,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一线管理、技术人员来校现场教学,并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以鲜明的特色强院
“出口畅”赢得“入口旺”。2003年,农垦职业学院率先引进SYB创业培训项目,建构起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与北大荒精神教育紧密结合,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创业、创新精神。为激发并引导学生的创业热情,学院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与企业共建校外创业基地6个,创业导师定期到店“坐诊”、现场指导,并对创业的毕业生提供跟踪服务;加强顶岗实习和实训,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有效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学生在参加的99次国家、省市专业技能大赛中共获奖242项;学院5次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均获奖;参加食品、农产品类专业技能大赛,获国家级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获省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5项。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且专业对口率和稳定率均在80%以上。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深受社会欢迎。“出口畅”带来了“入口旺”,考生报考上线率历年在300%以上,计划完成率和新生报到率均在90%以上。
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立交桥”。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先后与韩国、新加坡、泰国、英国等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师生互访、留学深造等合作,引进先进办学理念和教育资源,搭建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学院与韩国建阳大学、韩国交通大学、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等签署“姊妹校”和学分互认协议;与韩国京畿科技大学、昌原文星大学联合开展了物流管理、软件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3个专业合作办学项目,首期招生94人;与韩国握韧(WELEARN)网络教育学院合作,引进、推广韩语网络课程等优质资源项目;与韩国国立忠南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与澳大利亚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等三所院校、台湾中华两岸事务交流协会等合作洽谈,国际交流合作的范围、层次不断拓展与提升。
走集团化办学发展之路。近年来,乘着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东风,紧扣垦区发展的脉搏,学院主动出击,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集团化办学发展之路,寻求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先下菜单后订餐”就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秘密法宝。学院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研,与企业一起订制“菜单”,让专家教授按企业和学生需要设计课程,增强教学针对性。
学院牵头组建的黑龙江农垦职业教育集团有近百家理事单位,现正积极建设北大荒现代农业实训示范园和“企业学院”,争创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目前,学院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3个,初步建成食品、药品、护理、农业、会计、学前教育等专业群“校中厂”模式实训基地20余个。校企合作使企业赢得了人才,学生赢得了人生,学校赢得了声誉,学院先后被评为黑龙江教育战线“三育人”先进集体、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学校、省文明单位标兵、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省安全和谐校园和总局劳动模范单位。
发挥优势服务社会。学院依靠自身人才、科技、文化优势,立足垦区、辐射龙江,为社会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学院不仅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还积极开展技术研究,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开展社会培训,与企业、社区、军警联合组织文化活动等。学院是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省SIYB创业教育培训基地及黑龙江垦区职业技能考试鉴定站、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医护人才培训考试基地、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基地,每年为企业、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达1.5万人次以上。
以特色文化兴院
文化是一个大学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农垦职业学院努力在提高办学质量中探索高职文化建设新路,立足50余年办学历史,找到了自己的北大荒文化本源,坚持以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借力企业文化资源,挖掘高职教育的潜质,边实践边积累,薪火相传,与时俱进,初步形成了融大学文化、北大荒文化、企业文化和创业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
学院把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动北大荒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程,学北大荒英模、唱北大荒歌曲、看北大荒变化,编印北大荒精神特色教材,建起北大荒书坊、北大荒版画工作室、北大荒合唱团舞蹈团,开展“一点一滴建设节约型校园、一心一意构筑关爱型校园、一言一行塑造文化型校园”活动,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丰富师生文化生活,以教学区、实训区、办公区“三区”文化建设带动各功能区建设,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2012年,在教育部思政司组织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学院荣获二等奖。
在刚刚结束的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学院党委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将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培育特色文化”的有利契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真学真查真改,强化理论学习,增强思想自觉,做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深入一线调研,强化问题意识,聚焦作风建设,以干部作风转变,带动师德师风建设,促学风正校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不断积累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并将其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用文化的力量铸造强院之魂,为学院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