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松花江北岸,学院路大学城中心地带,有一所花园式的学院,十几栋高大的建筑交相辉映,气势恢宏,耸立于一片碧绿之中,显得格外美丽壮观,这就是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步入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在高大的第一教学大楼左侧,有一幢浅粉色的四层建筑——那是为学院6000多名莘莘学子提供精神食粮的学院图书馆。
学院图书馆始建于2001年。当时的图书馆分别在东西两个校区,馆舍总面积不足600平米,藏书不到8万册,只能称之阅览室。2004年,学院整体搬迁到哈市一年后,新的图书馆落成,总建筑面积近8500平方米。目前,学院图书馆已拥有近50万册纸质藏书,10余万册电子图书和“万方”数据库,800多种报纸期刊。馆内设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五个集藏、阅、借为一体的综合性阅览室,二个报纸期刊阅览室,二个自习室(区),一个可容纳近200名读者上网阅读的电子阅览室,及具有黑龙江垦区特色的“北大荒书坊”阅览室。共计11个阅览室(区),同时可供一千多名读者在馆内阅读、学习。
图书馆的一楼大厅,是通透到顶的阳光大厅,各阅览室依阳光大厅分层环绕。步入一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悬挂在三层横梁上的红底白字巨大匾额,上面书写着培根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二楼两侧的横梁上,各悬挂一幅同样颜色的关于读书的警句。而“静”的提示,则更是无处不在。无论何时步入农垦职业学院图书馆,都会感觉到一个“净”字。洁白的地面,洁净的阅览桌和书架,洁净透明的玻璃门窗,陶冶着学生读者的心灵。
徜徉在学院图书馆各楼层回廊及阅览室里,都会间或看到挂在墙壁或廊柱上的古今中外名人画像,及一些名言警句。有着这样一个温馨而宁静的良好学习环境,有着丰富而巨大的馆藏资源,和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每天都吸引着大量读者到图书馆来学习、阅读。兄弟院校领导来图书馆参观时,看见有那么多的学生读者在安安静静的学习,悄声询问身边的陪同人员:“这么多学生在这里学习,是不是特意安排的?”陪同参观的工作人员很自豪地回答说:“不是,图书馆天天都这样。”是呀,有着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着这样丰富的学习资源,怎会不能吸引大量的读者呢?
每天到图书馆学习、阅读的学生,至少可达几百人,多则可达1000多人次。温总理在与北大学生座谈时,曾指出:“一个不勤于读书、学习的民族是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精心营造一片师生研究、学习的热土,构建一个陶冶文化情操的殿堂,是农垦职业学院图书馆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奋斗目标。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学院图书馆坚定不移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以人为本,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是学院图书馆始终不渝的办馆理念和宗旨。这个理念并不是空洞无物的标语口号,必须要把它落到实处,掷地有声。为使学生读者在这里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文化和道德的熏陶,为给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多的文献资源,图书馆在每次招标采购图书和订阅期刊时,不仅征求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还在学生读者中开展问卷调查,采取部分座谈和个别了解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及时把握各类不同读者的需求,以尽量满足读者的需要。这些做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如同图书馆阳光大厅二层横幅所写的那样:“不去读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和鉴赏力。”图书馆人一切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吸引读者走进这个文化的殿堂,使人在历史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一次次地洗刷自己的心灵,不断地陶冶情操与气质,使人变得更加高尚。
几年来,学院图书馆一直致力于馆藏文献资源、馆藏特色、人员素质、文化氛围、国有资产管理、学术队伍、综合治理等诸多方面的建设。而这些建设都必须要靠人去执行,靠人去落实与实施。因此说,人是发展事业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馆员和读者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保证各种建设的顺利实施,图书馆制定了《年度量化考核方案》,其考核结果与年终评选先进挂钩,实行末尾告警制,着力打造和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及服务水平。同时,有14名年轻馆员相继参加了“黑龙江大学”举办的图书管理专业学习,为提高馆员素质,为创建一支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水平,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队伍营造了必备的条件。
此外,图书馆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服务时间,在不增加人员的前提下,一再延长开馆时间。如今学院图书馆的周开馆时间已经达到91小时,远远超过周开馆时间70小时的规定。也就是说从早八点到晚九点,这十三个小时期间内,无论你在何时进入馆内,都可以找到正在开馆的阅览室。
自2003年9月,学院整体搬迁到哈市江北大学城以后,尤其是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后,学院领导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所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图书对学生读者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是德育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环,十分注重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把图书馆的发展纳入到学院整体发展的规划之中,连续几年加大图书采购力度,无论在馆藏规模,还是馆藏质量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面对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的各类书刊,仿佛面对满桌美味佳肴,吸引读者尽情享受古今中外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