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室
 

浅谈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师范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22年08月22日 09:46  点击:[]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哈尔滨 150025

要: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本文从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强化专兼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紧密对接小幼教育产业,提出高职师范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举措,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小幼教师奠定基础。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总要求。不仅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进行了阐述,还明确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即要依托相关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同时,专业认证是高职师范类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其为视角,通过对高职师范类教师队伍现状的分析,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的、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提出高职师范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高职师范类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

2017年10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对师范类专业教师的素质能力和实践经历有明确要求: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幼儿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所教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高职师范类专业处于交叉的教育领域,既有职业教育的办学性质,又有教师教育的学科属性。目前高职师范类专业教师队伍主要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构成,校内专任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幼儿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由于工作要求和职业面向相近等特点,在幼儿园(小学)的教学实践时间短形式较单一。校外兼职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育理论素养欠缺。基于这些主要问题,为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提高高职师范类专业办学水平,加强高职师范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二、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师范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的

(一)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园校(校校)深度融合,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增强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提升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改善人才需求结构性失衡的现实问题,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标准无缝对接,丰富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先进的教育理念决定教师的教育工作方向,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决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决定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依据“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校外兼职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提高高职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利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观摩、见习、跟岗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园校(校校)双主体协同育人,将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融合,解决学生专业知识运用和专业技能提高的问题,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课证融合、理实融合、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递进式提高。

三、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师范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内容

(一)完善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依据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幼儿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的要求,建立健全专业层面的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制度和校内外教师互聘制度,完善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分类评价制度,优化学前教育、语文教育、英语教育专业校内专任教师指导与参赛奖励制度。

2.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机制

园校(校校)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学生获得企业实习和就业的机会,校内专任教师获得企业实战的经验,企业获得优秀的人才供给,校外兼职教师获得教育理论水平提升的途径。形成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实现实训基地机制创新

(二)创新建设途径

1.发挥校外实训基地作用,搭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平台

依据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探索高校和幼儿园(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的要求,发挥省会城市教育资源优势,搭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平台。首先,开展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活动。教师到培训基地开展教学实践,熟悉幼儿园(小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要求、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学习师范教育专业在办学实践中应用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等。其次,园校(校校)共同组建培训团队一方面对校内专任教师进行幼儿园(小学)实践教学培训,使其熟悉企业实践操作,达到“双师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发挥学校专业优势,组织骨干教师积极承担幼儿园(小学)兼职教师的教育与培训服务,使其具备教育服务经历,达到专业认证要求

2.依据双主体育人的专业教学模式,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践能力

园校(校校)深度融合,共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见习、实习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幼儿园(小学)教学职场化体系中真切体验到幼儿园(小学)岗位工作环境。在实训基地开展系统的实践教学项目,在实训方式、实训内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实现与幼儿园(小学)岗位需求、职业标准、教学环节有效对接,细化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完善实训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

园校(校校)深度融合,共建专业教学资源。一方面,通过企业实践,丰富校内专任教师的幼儿园、小学一线教学经验,收集幼儿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依据园校(校校)双主体育人的专业教学模式,园校(校校)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幼儿园(小学)特色课程和共同构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提升校内外兼职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

(三)优化建设模式

1.创新“分层培养,双向提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依据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教师熟悉幼儿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幼儿园(小学)教育服务经历,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的实践经历要求和“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的素质能力要求,采用“分层培养,双向提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小幼教师奠定基础。

2.实施“分层培养,双向提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分层培养,双向提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是通过园校(校校)合作,分层次分阶段地培养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在校内专任教师培养方面,主要包括提高专业带头人专业顶层设计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提高骨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大赛指导能力;培养青年教师专业课程与岗位要求对接能力。在校外兼职教师培养方面,主要包括聘请优秀小幼教育工作者承担校内专业课程,提高兼职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开展校外教学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更新指导教师的专业理念,提高实践指导水平。通过“分层培养,双向提高”的建设模式,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薛建男.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贾卫红.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大学教育,2019(03).

[3]高文金,李玉龙,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

科研项目:本文系202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师范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GZY202002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瑶(1973—),女,黑龙江呼玛人,师范教育分院教师,副教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

上一条:现代化大农业视域下新商科专业群组群逻辑探析 下一条:关于IEET工程认证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顶点课程教学实践

关闭

2018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黑ICP备案 06000522号